中国江苏网7月28日宿迁讯 盛夏的一个清晨,宿豫区曹集乡伍员里村扩大组的村民王传科,站在新修复的道路旁,看着车辆平稳地驶过水泥路面,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。“昨天刚反映道路塌陷,今天乡里干部就带着挖机来施工了!这样的办事速度,咱老百姓心里踏实!”王传科的话语中,满是对乡、村干部的感激与称赞。
脚步丈量民情,下沉一线破难题?
今年起,曹集乡积极推行“干部下沉、数字赋能”工作,政法条线干部纷纷走进田间地头。他们采用“边走边宣传、边排查边记录、边调解边引导”的“三边”工作法,全乡政法干部包片联户,每人定点联系50户农户,实现了从“被动接访”到“主动问需”的重大转变。?

在走访过程中,政法干部仔细记录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。今年4月,乡政法和社会治理工作办公室主任孙庚甫在伍员里村走访时,王传科向他反映了道路塌陷的隐患问题。孙更甫当即联合村支书李辉,前往现场进行勘查。当天晚上,便组织协调挖机、采购水泥管,第二天开始施工,仅用48小时就完成了道路修复工作,及时消除了安全隐患,保障了村民的出行安全。?
针对土地纠纷、家庭矛盾等高频问题,司法所联合网格员建立了“三级调解网格”。在花园里村,有一起纠缠了十年的叔侄宅基地纠纷,严重影响了两家的关系。在干部下沉工作中,司法所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,采用“背靠背调解”模式,一方面从亲情的角度出发,唤起叔侄之间的血脉之情;另一方面,详细讲解相关法律规定,让双方明白自身的权益与责任。经过多次耐心劝导,最终促成双方和解,并履行了5万元补偿协议,成功化解了这起积怨已久的矛盾。
专业调解赋能,多元协同筑防线?
为进一步提升矛盾化解效能,曹集乡整合司法、信访、调解委员会等多方力量,全力打造“一站式”矛盾调处平台。以阵地建设促进调处工作的开展。今年,曹集乡高标准建成了100平方米的综治中心,配备接待大厅和调解室,并实行“三公开”制度,即接待公开、制度公开、电话公开,为群众提供了一个透明、便捷的诉求表达环境。同时,设立了“老孙调解工作室”等专业团队,专门针对农民工欠薪、土地流转、房屋拆迁等群体性纠纷,实施“五级风险分类处置”。今年以来,“老孙调解工作室”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,群众满意率100%。?



数字赋能提效,智慧治理显温度?
对于池塘污染、灌溉渠堵塞等集中诉求,乡综合指挥调度中心联合环保、水利部门启动“三时响应”机制,即1小时响应、48小时办结、7天攻克。伍员里村有一个池塘,多年来一直受污染问题困扰,但由于种种原因,一直没彻底清淤。今年3月份,群众反映后,相关部门迅速行动,投入10万元进行清淤护坡,根治了这一污染顽疾,改善了村庄的生态环境。为确保问题得到长效解决,曹集乡建立了“问题收集-整改落实-群众评价”的闭环管理机制。司法干部走访后,通过上传处理记录,乡纪委同步电话回访群众满意度,以此倒逼责任落实。今年上半年,累计办结民生诉求286件,群众满意率达98.6%,切实做到了让群众满意。?
为民初心不改,实干书写答卷?
“干部下沉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转变,更是责任与初心的体现。”乡党委书记周玲玲在“干部下沉、数字赋能”座谈会上的话语,掷地有声。今年以来,全乡政法条线干部累计走访农户1000余户,化解矛盾纠纷30余起,解决民生问题50余件。从修复一条路到解开心头结,从普法一堂课到护住辛苦钱,政法干部用自己的实干担当得到了群众的信任,用“真作为”赢得了民心。?

如今在曹集乡,一张由政法力量织就的“善治之网”正越织越密。群众诉求在网格内迅速响应,矛盾风险在源头处有效消弭,法治信仰在潜移默化中扎根。在这片土地上,干部与群众的双向奔赴,共同书写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答卷。?
干部脚下沾有多少泥土,群众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。曹集乡政法干部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将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,把调解工作室设在百姓门口,用法治的温度捂热民生的冷暖。这份“沉下去”的担当,正是新时代基层干部最鲜明的底色,也为曹集乡的和谐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。(徐智 朱丛)